a

再 议 汉 语 拼 音 文 字

——与赞成或反对汉语拼音文字的朋友商榷
 

  汉语拼音文字的研究,从1892年卢戆章提出"中国切音新字"开始,至今已过去110多年了。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志士,多少语言学家为之奋斗过,有的竟耗尽了毕生精力。虽也有一些方案付诸实施,还有相当的影响面,但最终还是消失了。对此常想探个究竟,但始终不能如愿。通过"交际语方案"设计的实践,总算有了一些感悟。那些文字方案不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自身是否存在缺陷也是值得思考的,这还得先从搞拼音文字的目的说起。文字表音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功能,但如果只是为了表音功能,那就没必要对汉字如此大动干戈。一统天下的英语并不像俄语、德语等语言那样都可直接准确拼读,好多方言相去甚远,不是还有句常用语"How do you spell your last name?"吗?所以说,搞拼音文字决不是仅仅为了能表音。如果过去搞拼音文字的目的只是想向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的话,那今天我们搞拼音文字似乎就有了更充分的理由,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正在逐渐强大,国际地位正在日益提高,计算机已广泛应用,英语在世界上已形成主导地位,全世界正在掀起学习汉语热等等。有利的形势,难得的机遇,现成的条件,正是弘扬汉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好时机!然而面对外国人形容学汉语比登天还难的感叹,我们是不是该做点什么呢?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该是我们好好想一想的时候了!我们看远点吧!

  计算机的普及,网络通讯的应用,这对汉语拼音文字的设计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必须面对的,为此就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再来作些探讨。

  1,关于文字形式。上面说过了,我们搞拼音文字的目的是要拉丁化,这样才符合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书写习惯,才能利用现成的物质基础,一句话,才有利于汉语的推广,这已是没必要再争论的选择了。为此,首先要考虑的是拼式,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应该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因为她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是有广泛基础和影响的。再说,其拼式也更接近国际惯例,这显然是一个不可不利用的优势。其次要考虑的是文字在多大程度上表示形、音、义,这看似简单,但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正是大家的分歧所在。先看两个极端情况:一个是全部只用拼音字母,不标调;另一个是用拼音字母全标调,并全加"义符"。很明显,前者形、音、义基本不具备,"识读性"(指一种文字被识别理解的难易程度)极差,但特别简单;后者形、音、义基本全具备,能有很好的"识读性",但拼式长,较为复杂。显然,还很难就此下结论说谁优谁劣,但设计时可是一定要认真权衡的。

  2,关于文字转换与"识读性"。计算机的普及,人们自然希望各种文字间能自动翻译,但准确的翻译仍是一个攻坚的课题。作为汉语拼音文字来说,理所当然地应该做到和汉字之间能相互自动准确转换,对于这一点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其实单纯做到自动转换并不难,只要设计出能与6763个(或更多)常用汉字一一对应的符号形式,在中文操作平台上编个转换软件就可以实现。但要兼做到具有良好的"识读性"可就并不那么容易了。试想,如不用熟练的口语去"套读"(一种得出错误结论的自误)会怎么样?怎样去区分那么多的同音字(发yi4音的多达84个字)和多音字(约有850个字)的不同"义"呢?如果真不比汉字好记忆识读,那就根本不是文字,可见要考虑的问题还相当多!我们稍加分析就可能作出这样的估计,如果说全部设计工作量为100%,在单独考虑的情况下就是 ,1,确保符号和汉字一一对应占10%;2,达到能和汉字文章自动转换占10%;3,使语音、文字和语法相适应占30%;4,具有良好"识读性"则要占50%。由此可见,其难度在哪里,关键在哪里。 然而不少方案仅仅算是做到了第1条,这显然是差得很远的。

  3,关于简单与输入法。追求简单是人们的愿望,对语言也不列外。但简单也有个度,这就是不能影响实用。为此,我们常说"简单实用",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个口头语。文字用字母少虽是简单,但会造成大都似一个模样,由于缺少外形区别特征而难于辨认,这就大大降低了"识读性",也就达不到实用的目的。如单纯追求简单,我们可以敲几个键就显示出一段、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说的全部文字,够简单的了,这 能行吗?这只能用在特殊的地方作快速检索用,或许也算是一种输入法吧。从这里我们联想起一个问题,到底输入法和文字的区别在哪里呢?有时我们会想,用字母按一定拼式使之和汉字一一对应,只要这样输入能成功,岂不是汉语拼音文字就成功了吗?这种想法显然是太天真了,竟不知道文字的要素是形、音、义兼备。特别是"形",要做到单独一看"形"便知"音"和"义"才行,这是文字的根本属性,否则就不是文字。各种输入法一般都是以快捷为追求目标的,多采用拆字拆音组合的办法来设计,这种输入组合形式很难和与之对应的"义"直接联系起来,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学习掌握的,这也许就是输入法和文字的区别所在吧。

  4,关于标调。汉语拼音文字标不标调?怎样标调?是任何一个研究汉语拼音文字的人都要首先考虑的,也是最费思考、最难决策的。对此百多年来要说一直在争论不休,到不如说是一直在困扰不休,因为怎么作都有缺点,怎么作都觉得不满意,这已经成为拼音文字设计的拦路虎了。这个问题不能回避,必须首先解决,解决的前提是统一认识。要统一什么认识呢?第一,首先要认识到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大意义——定音统一口语,或者说必须看到现实中的方言给人们带来了多么大的麻烦,甚至造成了口语无法交流的严重弊端;第二,要认识到拼音文字的突出优点就是可准确拼出读音,而英文用“音标”并不是什么优点;第三,要认识到汉语有不同声调是最科学的语音扩展方法,不同的"调"就是不同的"音",承载的是不同的"义",所以可靠的标调是非常重要的;第四,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拼着读"是不存在的,就文字的拼音功能而言,它只是在初识时起定音作用,阅读时就是见“形”知“音”知“义”了。由以上四点看来,文字的定音功能是决不可少的,定音的方法就是用声母、韵母、声调,按一定规则组合。前面说了要用拉丁字母代表声、韵母的理由,那用字母代表声调就应该是首选了,因为它首先使文字协调美观,其次是能使全世界所有计算机使用者不会感到有输入上的麻烦,再其次还体现了汉语声、韵、调合一的特点,具体怎样组合,当然是规则越简单越好。顺便说说普通话的轻声,轻声实际上并不都是阴平轻读,它是受前一音节影响习惯性发出的含混音。其实它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应相提并论。再说它在"载义"功能上远远不能和四个声调相比,说它是一种习惯语调似乎还更贴切些。因此,轻声音节最好确定一个接近的声调归入四声中,然后再指出哪些音节要习惯性轻读(使发音更地道),也就是说不轻读也不会影响交流。这样处理后,对普通话口语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影响,但轻声的概念却清楚多了,而且也更容易掌握,同时也使语音规则相应简单了些。

  5,关于排序。排序是一种文字不可少的规则之一,上万万的词语不能杂乱堆在一起,无论是编写词典,整理档案,还是写文章都离不开顺序。使用拼音字母的文字都有各自的字母顺序规则,成为排序的依据。而汉语的排序方法却有多种,也都各有所长,还很难说哪种最好。但自《汉语拼音方案》实行后,按"字母表"顺序 ,根据读音或拼音字母顺序来排序就成为了主流。因这个顺序和英文一样,它不仅符合世界上多数人的顺序习惯,而且可利用现成的电脑排序工具。尽管它查汉字并不方便,但相比之下算是一个人人都习惯了的主要排序规则了。拼音文字不需查汉字,因此 根据读音按字母表排序的优点就突显了出来。如何保留这一成熟的排序规则,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这是拼音文字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的。

  6,关于语法。我们常认为汉语语法是现成的,只是把文字改成拼音形式就可以了。殊不知现在的汉语语法是在使用汉字这个特定条件下总结出来的,观点也并不统一,还没有一种语法观点能完全让大家信服,那新文字想沿用哪种观点呢?能适合吗?另外还有种观点认为,汉语语法特别简单,没必要去专门考虑,果真如此吗?看看现在对汉语句式分析的各种不同观点,特别是对动词的使用分析,先不说是简单还是复杂,至低限度也应该承认,汉语语法的内容的确还相当多,是决不可不考虑的!要知道,一种语言的语音、文字、语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相互适应的,是缺一不可的,也就是说,没有语法作基础,是设计不出拼音文字的。再说我们是想要弘扬汉语,是要外国人把汉语当外语来学,这怎能没有语法呢?!

  7,关于语法单位。汉语的语法单位有语素、词、词组和句子四级,其基本使用单位是词而不是语素,自由语素虽以单字形式出现但实际也是词的概念。如何选择书写单位,这一点给拉丁文字设计提出了挑战,如姓名、地名、商号等专有名怎样处理?很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案是既有词(还有各式词组)连写形式,又有字单写形式最好,但如何能做到"双可识"(人和机都可识别),却是很难很难的,可以说这是设计的难点!

  8,如何看待汉字。我们可以议论任何一种文字的长处和短处,但离开现实,任意夸大一面都是不符合实际的。说汉字难,过去读一两年私塾就能写会算看名著的人并不是少数;说英语易,英美大学生有读不了小说的也并不觉惊奇。如果说用汉字使国家落后,那日本用汉字却用成了一个经济大国;说拼音文字使国家先进,那非洲第三世界里的国家不都是使用拼音文字的吗?由此看来,以此废除汉字实属无据,且不说她还不间断地记载着几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这一重要事实,这可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啊!但汉字作为外语文字主要面对的是使用拼音文字母语的人,由于书写要现学笔划,读音要一个一个死记,原来的拼音基础一点也用不上,所以学起来是相当耗费精力的。再说,连他们熟悉的计算机使用起来恐怕也不会那么得心应手了,这不能不说是学习的一个巨大障碍,显然会严重影响汉语的传播!为此,给汉语设计一套拉丁文字和汉字并存,即所谓的"一语双文"应该是最正确的选择,而且应该让其永远并存下去。照这样看来确实还有点紧迫感,不过法定的新文字那怕是试用也要力求稳妥,为此,可先让一些拼音文字方案去实践,去经受考验,然后视其效果择优选作参考。

  9,关于简化字。语言是工具,对工具的要求就是简单实用。前面说过,简单是被实用制约的,所以简单是有个度的。具体到文字上,这个度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汉字成功演变的过程。汉字大概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变化过程,而楷书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虽有更简化的行书、草书之变,但并没能获得认同)。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有三个突出特点:其变化的目的是为了书写辨别方便;其变化的原则是确保字和义对应固定,其变化的结果是“形义”清晰易辨。其中或者就可以把字的形和所代表的义清晰易辨作为汉字简化的度吧。汉字发展到今天,不仅字形简单易写易认,而且字义也基本做到了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基本义”,同时再代表由基本义通过引伸、关联、比喻产生的“派生义”。这不仅易于理解记忆,而且给由单音节词转为双音节词,给根除混淆歧义创造了条件,使汉字使用更为科学合理。但也并非全都如此,目前仍还有些代表几个毫不相干的自由语素义的常用字,有的是历史遗留的(如长、还、花、哪、行、角、朝等),但有的却是简化后出现的(如表、干、面、只、圈等),这些字让人怀疑其科学性。简化后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减少字数(简化途径之一),或不便大变动(历史承袭问题)。但要知道,多认识一个字远比在句中去辨别多音多义字(指单音节词)要简单容易得多;要说变动,简化字已变动得不小了,何不彻底变好呢?至于减少字数,其途径应该说还不少,如叹词、语气词。现况是一"字"多"音"多"义",一"义"多"音"多"字",且交叉搅混。就那么十来个"义",却用了几十个专用的"字",而且还在造新字(原因是各种方言的随意性泛滥造成的)。这种情况再不能迁就了,解决的办法是按不同"义"确定一个彼此不同的"字",定出基本读音,但允许有多种异读(方音)。这不仅可减少字数,还可保持普通话的规范性,也照顾到了方言。当然,单从简化字的角度或许还不能涉及这些问题,但只要能认识到这点,总还是会有妥善办法来把汉字改进得更好的。

  10,关于文言文。我们早已抛弃文言文是因为它有太多的缺点;我们今天重视文言文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料是用它记载的。也就是说,我们如想再提倡文言文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它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我们如把它彻底丢弃也是不妥的。在我们主张书面语要和口语统一的今天,我们应该有这样两个认识:文言文改白话文是汉语一次重大改进;现今的汉语用字是不利于书面语和口语统一的。为此,我们设想以简化和口语化为目的,把现行用字分成三个系列:第一系列——口语字。这是指充分利用语素"组义"功能,规范出只用今义又无重复的语素字,把原不同音义自由语素使用同一个字改为使用不同字,如改“长”为“长(zhang)”和“长(chang——顶上加一横)”,改“行”为“行(hang)”和“行(xing——用单立人)”等。第二系列——常用字。主要指有今义的现行用字。第三系列——文言字。这主要指现在口语不用的字 和专名用字。这样再规定出优先用字顺序,以达到少用或不用文言字,逐渐减少常用字数的目的。不难看出,这将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进一步的改进措施。这虽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得到的事,但这样做对汉字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一项有益的措施。不过在现阶段设计拼音文字还得以现有用字为依据,这种混合着文言字义的汉语拼音文字设计显然是有较大难度的。不过有一点是应该明确的,拼音文字设计应该有前瞻性,应该以现代汉语口语为主。对此我们联想起赵元任先生特意用文言写的"施氏食狮史",它突出说明了汉字的同音字太多,再用文言文体写,就使听辨更加困难了。这篇文章可算是一道难题,把它作为设计拼音文字的一个检测项目可能还比较合适,相信它不应该难倒真正的拼音文字。 我们在这里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借以提出一个新的观点供探讨:口语是人人都习以为常的交流工具,人人都习以为常的工具式的东西自然就不存在什么特殊的艺术价值。也就是说,把类似这类借助语言又不能作为口语而又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如诗、词、歌、赋之类),把它都当作和语言不同的艺术来看可能会更合适些。这样,我们的语法就可以完全不去包括它们,以防止它们为了艺术而把语法搞复杂。

  最后再说一点,我们是否应该加强对汉语语素和声调的研究,我们认为汉语单音音节语素是声音和事、物、现象最科学、最理想的结合形式。它强大的"组义"功能,实现了可用有限不变的语素通过"组义"来表述无限变化的宇宙一切事、物、现象的目的,使语言变得简单、易学、易用和恒定。而声调的应用使我们有了足够多的可辨单音音节,这是实现"组义"的根本保证。我们设想有朝一日讨论人类"共同语"时,这种形式可能会成为最佳方案之一。汉语是成功应用语素"组义"的典范,从这层意义上讲,我们弘扬汉语就又添了新的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汉语语素" 组义"的优越性,让全人类共享这一优越性带来的好处。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汉语虽是成功应用语素" 组义"的典范,但却不是理想应用的典范。表现在重复语素太多(同义字多),层次欠系统,未充分利用 "组义"功能等。以上这些都提示我们,应该看到汉语的不足之处,应该想到如何去改进,特别是要让汉字更加合理、精炼。在没想好怎么改之前,当务之急是如何严肃对待汉语使用的问题,对那些公开违反“文字法”乱改乱凑乱译破坏汉语的现象,应该有可靠措施加以制止,以免造成混乱。改好用好规范好汉语,中国人责无旁贷!

 

 

 (此文曾于2005年在“汉语拼音与输入法论坛”上发表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