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 言 是 语 法 和 言 语 的 合 称 汝 南 |
|||
|
当今对语言认识不统一的局面,除没认识到语言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注)外,对一些概念不清也是造成各说各理,相互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其中最为重要,影响最大又最基本的三个术语概念,这就是语言(language)、语法(grammar)和言语(words)。表面看这是很简单的词,但作为术语概念,就应该严格定义其内涵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造成混乱。看看两个例子,一个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最简单的一句话,“我去”,然后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出了几个不同答案:表示争取去;表示同意去;表示不情愿去;表示坚决不去,对此该怎样评判呢?另一个是,语学界有种观点,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对吗?
以上例子就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语言、语法、言语三个重要概念的问题。这是三个典型的汉语词,我们查字典得知,“语”和“言”两个字都有共同的主要义项“说”和“话”,这都是指称交流的,但具体用法上却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结合词结构来说说这三个术语概念。
语言:并列结构,其中语是指语法,言是指言语,合起来是指包括媒介在内的交流全部,这就是语言概念的内涵。我们常说索绪尔区分开了语言和言语(见后),但可不能理解为语言和言语是并列的,因两者是不在一个层级上的,语言是包括言语的。
语法:偏正结构,这里的语是指语言,法是指法则(规则),合起来就是指语言的规则。这个规则包括两部分,一个是表述(组义)规则,一个是表意规则。表述规则指人们用自己发出的声音作媒介(语音),或制作的符号作媒介(文字)来表述宇宙一切事物现象的方法,它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注意,规则是包括利用怎样的语音和利用怎样的文字的)。表述规则是客观的,公众性的,就像交通规则,记谱规则一样,人人都可以使用,但只能遵守,无权改变。表意规则就是具体人利用表述规则结合语境来表达自己主观意思的规则。虽说这是个人灵活应用的,是各种各样的,特别是语音,但因人有共性,所以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基本规则出来的。语用法应该就是谈这方面规则的。 言语:动宾结构,言代表“说”义,语代表“话”义,合起来代表两个意义:一个是代表人们用语言表达个人主观意思的形式,就是说话的语音或文字形式;一个是代表人们应用语言表达个人主观意思的过程,一般指说和写这两个动作。不难看出,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包括采用其他媒介,如动作(手语)、物形(盲文)等,都是由语法和言语两部分组成的,也就是说,语言是代表交流全部的。
我们有了上面的认识,现在来看看前面的例句“我去”。首先我们来说说句子概念,我们知道,凡表述了一个完整客观事物现象,或表达了一个主观意思的语言形式,就是一个句子。句子是交流的基本形式,我们对句子的分析就是分析它所表述的客观意义或表达的主观意思(为方便一般采用文字形式来分析)。1,表述客观意义:不管句子是谁说的,都可以按表述规则分析出句子所表述的客观意义,称为“句义”,一个句子的句义只有一个(除歧义句外)。2,表达主观意思: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定句子是某具体个人或集体说的(如文章、小说、书信、契约、规章、公告等),此时就要结合语境按表意规则来分析出所表达的主观意思,称为句子的“句意”,这样的句意一个句子也只有一个。注意,交流就是靠表达句意的句子来实现的。另一种情况是,也是不管句子是谁说的,只根据生活经验假设出在各种不同语境中,句子可能用来表达的主观意思,称为“可能句意”。具有可能句意的句子一般都是日常用语句子,其可能句意大多不止一个,如前例“我去”就是。不过该例提问时要明确问什么,如果老师问这个句子可能用来表达哪些意思?那学生的回答就对了。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意义和意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语言研究里决不可以混淆。
至于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这是把文字排除在语言之外了,显然是错的,因为人们都知道,文字是书面语言。这里要强调的是,语音和文字是两个可以独立使用的独立系统,之所以融合成一个整体,主要是为了合用一套语法,并且由此还可以做到两者词语间能有意义提示,这样就可以大大方便记忆,节省脑力,让语言变得简单实用。由此可见,由于语言有特定含义,所以说在语言研究里,对语言一词要注意正确使用。 现在我们已理解了语言、语法和言语,以及相关术语,又知道了语言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我们相信,不管我们对语言作怎样的专题研究,都应该不会得出彼此矛盾的结论来,这将对语言认识的统一和对指导语言的正确发展有益。
注:见本栏目“语言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一文。 2018,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