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共 同 语 境 是 交 流 的 前 提 汝 南 |
||||
|
语境一词出现很早,但直到19世纪20年代才真正形成概念。由于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特殊,故研究时因考虑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这是不利于对语言的统一认识的。我们知道,语境是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语境就没有言语,也就没有交流。我们这里要说的是,交流时的语境还必须是共同的,也就是说,共同语境是交流的前提。为此我们先来说几个基本认识。
第一个,什么是交流。我们这里说的交流是指语言交流,通常省略说成交流。人类社会一大特征是应用各种方法相互传递信息,即通常说的语言应用,而应用语言的目的则是表达个人的主观意思。在传递方法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口语(语音)——说话,所以,说话就是表达个人的主观意思(注),我们把表达主观意思来相互回应的过程叫做交流。所谓回应就是针对别人的主观意思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思。显然,就口语形式来说,交流是不同于其他诸如讲课、报告、开会、宣传等传递信息形式的。本文主要以口语交流来谈谈语境。
第二个,什么是主观意思。主观意思就是想要让别人知道的个人意愿。个人意愿包括让听者知道什么和要听者做什么两方面。主观意思区别于真实内心意思,一般交流时主观意思和真实内心意思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全相同的,甚至还有相反的(这已是另外学科的内容了)。在语言研究中只涉及主观意思,就是通常说的意思。 第三个,什么是语境。语境是交流时所涉及的知识。所有涉及的知识构成一个交流的知识环境,这就是语境。可以广义地说成是使用语言时所涉及的知识。
第四个,什么是知识。知识不仅包括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中的各种技能诀窍,特别是还包括日常生活常识。每个人不管是亲身经历的,还是听说的,不管是早知道的,还是交流时才知道的,只要是知道的都是知识。实践证明:人们时时刻刻都能获得知识,其中用语言获得知识最多最快。知识可以归纳为语言知识、生活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其中前二者是最基本的,是一般人潜移默化自然知道的。不难理解,不同人的知识不仅多少会不同,其范围和理解掌握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共同语境。共同语境就是交流所涉及的知识是交流者共同知道的。无论交流者的文化高低,地位尊卑,何种职业,是贫是富,都必须在共同语境下才能交流,这是人人都一致遵循着的定律。为此,在具体交流中都要先进行语境判断,由此还有语境提示、语境核实和语境确认三个概念。交流涉及的知识很多,作为语境知识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素,即语言、人物、话题。正是这三个不可缺的要素配合,才实现了人们表达主观意思的目的。共同语境就是要求这三个要素所涉及的知识,必须是交流者共同知道的。先来说说语言,语言知识主要指语音、词法、句法以及语气、表情、动作应用等语法规则知识;人物知识的核心是人,就是对人的认识,除个人性格特点外,还主要包括人性本能、生活方式、人情世故,信仰风俗及人对外界环境的认识和社会活动等在内的生活知识;话题知识包括就很广泛了,可以是上述所有知识中的任何知识。要知道,只要有任何一个知识不是共知的,都不能交流。我们来看看共同语境是怎样体现的:为什么家人或熟人之间可以随便说话交流呢?这是因为一个是都说同种语言,即有共同语言知识;二是都是家人熟人彼此了解;三是话题也不外生活琐事,即三者都是大家知道的生活知识。这三个要素涉及的知识显然都是共知的,这就叫做有共同语境。再看一个相反的例子,一个操某种方言的路人向一个当地人问路,那当地人被问得一脸茫然不说话,这显然是没听懂(不能交流),原来是当地人没有路人那种方言的语言知识,尽管仅此一项也叫做没有共同语境。至于说人物,一般都是靠自己的生活知识来判断人的。对不常接触的人,想与之说话前一般都会先思考一下看有没有共同语境(语境判断)。如在初中同学聚会中,甲对外地回来的乙说:“你还记得我们搞活动去那个荒坡吗(语境提示)?”乙回答说:“就是那次少先队搞野营那个地方吗(语境核实)?”甲说:“对(语境确认),现在修成了一个很漂亮的公园了。”为啥会有前面的话,就是为了求得共同语境,否则就达不到最后自己所要表达主观意思的目的。至于话题因可以涉及各种知识,如果是听方不知道(特别是专业技艺之类知识)的,就会听得一头雾水。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包含着要先判断是否有共同语境这层意思,否则就会像那句成语说的——对牛弹琴。如一个老太太急匆匆逢人就问,你们看见我的哈士奇没有?没人回答(没有交流),老太太补充说,一条小花狗,有人忙说,哦,往那边跑过去一条。开始不答话,因为没有宠物狗的知识——没有共同语境。
不管话题涉及专业性多强的知识,只要交流者都懂得该专业的知识就是有共同语境,就能交流。如医生能进行会诊,就是因为涉及的知识都是大家掌握的医学知识——有共同语境。
|
|
||